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6-27 18:4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第一节:“宗筋之会论”的提出

《素问·痿论》:

“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这段经文最核心的提法是“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也就是“阳明润宗筋论”的提出,意思是说肌腱起源于阳明,后面又提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这样的论述与主流的肝主筋论自相矛盾,故而历代医家不明其意,弃而不论,其实这段经文含义是中医筋腱论的最核心机理。

经脉和肌腱是如何连接的?“宗筋之会”是在讲什么?

图4-1-1 经筋发生发育机理示意图

第二节、“阳明主润宗筋”机制本意

从肌腱的动物发育发生机制分析,中医理论描述是膜原-肌腠-肌膜-肌腱的发育顺序,也就是从原肠胚开始向原肠外分化发育,最原始的膜原相当于两胚层动物的原肠结构,肌腠相当于原始三胚层动物消化循环腔结构,肌腱相当于软骨动物的运动结构,又相当于有骨类动物的运动结构,人体胚胎发育重演动物胚胎演化过程,自然呈现这一发育顺序,因此论述肌腱机理必须从溯源胚胎发育顺序开始,方能真正明白。

人体胚胎发育早期,外胚层神经细胞受到内胚层的诱导发生内卷运动,形成中空筒状模式,中空管道位置就是内胚层发育而成的原肠胚,从原肠内壁向外壁逐渐延伸分化发育与中胚层耦合出现实质性组织,也就是肌肉的发生,肌肉两头连接神经形成的膜状结构就是肌膜,神经信号的调节控制下肌肉发生运动,这就是最早的肌腱起源,在此基础上继续按照肌腠-肌膜-肌腱顺序分化发育,与骨骼结构连接成共构体,从这一肌腱发生源头机理看就是“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

从动物比较解剖学上看,没有出现肝脏器官的所有低等动物的运动都是依靠“冲脉宗筋之会”机制来完成的,因此“阳明主润宗筋”与肝主筋理论是具有发生发育时间轴性的不同机理,单纯从解剖学,生理学层面思考是矛盾的,从发生发育学层面分析是合理的.

胚胎内卷运动是在胚盘上隆形成脊髓腔后沿胚胎远-近轴向腹侧中轴线对称发育,这一分化起点是从背侧胚盘中间的原结开始上隆对接开始脊髓腔的发育也就是督脉发育过程;之后从原节位置沿远-近轴左右向腹侧内卷,最早于腹部对接,这一运动中形成胚胎腰部环状分化带,就是带脉的发育。

胚胎前后的内卷运动因前端需要发育颅胸,胸腔,后端需要发育盆腔,发育速度远远慢于带脉的形成,这样在胚体腹侧中轴线两侧就形延迟对接的分化带,这条分化带前后纵贯于胚头-腹-盆腔-后肢腹侧,继续向内分化发育到原肠位置,也就是冲脉的发生发育,所谓冲脉和阳明脉其实就是腹直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两条经脉带,两条经脉汇合于气街,所谓“气街”就是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对气街有较详细记载:“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本质就是胚胎内卷运动对接时经过的头、胸、腹、胫四个部位,以后的体腔脏器就是顺着气街四个部位向里分化才开始分化发育而成。这样就形成了原肠和冲脉协同发育以后组织器官发育的模式。

古中医将这一发育原理称之为“冲脉宗筋之会”原理,《素问·痿论》描述这一机理如下:“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因胚体内卷发育过程中形成的阳明脉冲脉汇集于前阴部(也指男子生殖器),胸部肌腱也在此汇集,故称为称宗筋,宗筋的位置:阴器者,宗筋之所系也。三阴三阳经筋会合于前阴部称宗筋。其所指有二:广义者泛指前阴部位,如《素问·厥论篇》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狭义者则特指男子阴茎,如《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灵枢·五音五味》云:“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这是根据胚胎发育机制延伸到后天生理机制做出的诊疗原则。

第三节、“诸筋统属于肝”机制本意

当我们明白了”冲脉宗筋之会”的机制后,我们再看其他经文还会觉得矛盾重重:《灵枢·经脉》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灵枢·经筋》云:“足厥阴之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根据上述经文宗筋之会又成了足厥阴肝经,这不与“冲脉宗筋之会”的结论自相矛盾吗?这一矛盾自《黄帝内经》问世至今,亦然无法解决。

我们知道“冲脉宗筋之会”机制本意是人体胚胎内卷成中空筒状模式阶段,胚层分化耦合发育而成的结构描述,这一结构发生只是胚胎早期发育模式;这一模式是重演两胚层动物的发育模式,形成内胚层原肠结构和外胚层体壁结构;这一结构发育完成后,胚胎开始重演三胚层动物分化发育模式,从内胚层原肠胚后端肝分化之开始向体腔内发育,与中胚层分化支开始耦合发育,形成不同的肌腱组织,如《灵枢·逆顺肥瘦》讲:“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行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这就是“足厥阴之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的真正含义。

因此,我们也就知道了“诸筋统属于肝”的真正内涵:“冲脉宗筋之会”是讲述胚体发育体腔外肌腱的发育机理,“诸筋统属于肝”是讲述胚胎发育体腔内肌腱的发育机理,两者一外一内全面描述了胚胎躯干发育过程中肌腱分化发育机理,“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是讲胚体前期背-腹内卷过程中筋腱发育模式;“其下者并行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是在讲述胚体后期背-腹内卷闭合后延伸到体腔内筋腱发育模式,两种发育模式具有发育发生时间轴的先后性,明白这一先后性机理后,就会发现其机理完全符合现代人体组织胚胎学机理,前后不单没有矛盾,而且描述非常准确。

简要介绍如下:

人体胚胎开始组织器官分化发育,受精卵首先发育成动物极和植物极,动物极发育成背侧神经胚,植物极发育成腹侧原肠胚;卵黄囊柄位于中肠位置,开始分化发育出脉管和血细胞,自胚体腹侧向背侧延伸分化发育,诱导神经胚开始出现背-腹内卷发育运动。

胚体背-腹内卷运动是从胚体背侧中轴线开始沿远-近轴向远端分化发育,在向远端分化到一定程度后,受到轴旁中胚层分化细胞诱导,胚胎开始从远端调转分化发育方向,从远端轴向腹侧轴翻转,也就是开始体腔壁结构的发生发育,呈现出背-腹内卷运动;当胚体内卷接近闭合时,胚体受到脏壁中胚层(胎心)和间介中胚层(后肾)诱导出现前后内旋分化发育运动,同时带动预定附肢场开始分化发育,也就是经脉上下顺逆运动现象发生。

胚体出现背-腹内卷和前-后内旋运动后,就出现了外周组织结构与内脏器官之间的连接运动发生,首先出现的是胚体腹侧中轴线两侧的太冲脉发育,纵贯于胚体腹侧中轴线两侧,也就是“冲脉宗筋之会”。

太冲脉分化发育阶段,胚体背腹内卷运动还没有完成内卷对接闭合,继续内卷分化发育开始在胚体腹侧中轴线位置发生对接耦合,内卷成胚体中空管状模式,这时的太冲脉必须随胚体形成的中空管状结构向内分化发育与原肠管结构发生耦合,这就是从“冲脉宗筋之会”向“阳明主润宗筋”过渡发生机理,两者之间是组织胚胎发育过程中统一发育机理两个阶段的发育模式。

当胚胎背-腹内卷耦合形成中空管状模型后,也就是原肠管结构的形成阶段,从原肠管结构开始向体腔内结构分化发育,内胚层肝脏分化支延伸到体腔内,开始出现从“阳明主润宗筋”向“诸筋统属于肝”的发生,这是经筋发生的第三个阶段机理。(见图4-1-1)

当我们把古中医经筋论的三个原理用人体组织胚胎学原理分析时,我们就发现古中医已经全面系统将人体筋腱发生学机理全部描述清楚了,而且这一机理的整体模式正是对现代医学人体组织胚胎学中有关筋腱发生机理的高度提炼总结,三种经筋模式是人体胚胎重演三胚层动物胚胎发育模式形成的,展开讲就是脊椎动物经筋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三种基本胚胎模式。

第四节: “经脉经筋”共构机制

一、肌腱神经共构机制

两胚层动物运动功能发生,是中间层之间的肌原纤维两头结合上胚层神经细胞形成的,到原始三胚层动物肌原纤维演变为肌肉组织,肌膜结构的两头与外胚层神经细胞藕连使得肌肉具有更强的运动能力,到有骨类动物肌膜称为肌腱,外胚层神经细胞与肌腱结合在一起,肌腱运动带动骨骼运动,使得动物运动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动物的运动功能从一开始就有神经调节功能,肌膜-肌腱演化的过程,也是肌肉与神经共构的过程。无骨类动物靠肌膜与神经共构结构来运动,有骨类靠肌腱与神经共构结构带动骨骼运动。

经脉和肌腱是如何连接的?“宗筋之会”是在讲什么?

图4-1-2 肌腱神经共构示意图

( 图片来源:《神经生理学》;出版社名称: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7-05-01;作者: 李国彰主编;ISBN编号: 9787117085281)

二、肌腱骨骼共构机制

动物组织器官发育发生是长期演化的过程,消化腺器官出现最大的意义在于动物能够消化吸收大分子化合物,当高能能量流通过经脉系统输送到各种器官细胞时,细胞吸收利用了这些高能营养后活性大增,就会引发相应组织器官的结构变化,从而出现组织器官发育的时间轴性:两胚层动物中间中胶质发育出肌原纤维,原始三胚层动物中胚层出现肌肉组织发育出肌膜结构,高等的三胚层软骨,硬骨结构,肌膜逐渐向肌腱发育演化,这就是肌膜-肌腱发育时间轴性。

肌腱是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来源于外胚层内迁细胞,具有牵引作用能使肌肉收缩运动;中间是中胚层细胞形成的肌肉部分,也就是肌腹部分,肌腱一肌腹移行部有较多血管进入肌膛,这就是动物真正肌肉结构出现的演化原理,在动物演化史上就是软体动物腹足结构的出现。

软体动腹足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常因动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的足部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等;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如牡砺;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等,称为头足;少数种类足的侧部(即侧足)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类。

高等脊椎动物出现骨骼结构,肌腱于骨骼形成共构体,筋腱的运动带动骨骼运动,动物的运动功能随之增强,特别是四足动物附肢结构的出现使运动性大大增强。这就是动物肌腱与骨骼的共构结构。

三、肌腱经脉共构机制

肌腱是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组织,便于肌肉附着和固定。一块肌肉的肌腱分附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不同骨上,是由于肌腱的牵引作用才能使肌肉的收缩带动不同骨的运动。每一块骨骼肌都分成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质软,有收缩能力,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较硬,没有收缩能力。肌腱把骨骼肌附着于骨骼。长肌的肌腱多呈圆索状,阔肌的肌腱阔而薄,呈膜状,又叫腱膜。

肌膜-肌腱结构演变是消化腺器官发育诱导产生的,肌腱的解剖与组织学及血液供应是这样的:

肌腱由纵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及散在分布的梭形腱细胞构成。胶原纤维呈线形、螺旋形、或交叉方式走行,由纤维细胞基质-腱内膜分隔成束,其浅层被复一单层细胞-腱鞘,与肌腱的血管系膜或腱系膜相融合,在腱系膜中有动脉存在。在跨关节活动弧的凹侧,腱鞘纤维滑车防止肌腱收缩时偏移运动中心轴线,以产生更大的活动度,滑车有时可呈不同程度的纤维软骨化生,产生硫酸粘多糖,并可见与关节软骨内排列方式相似的散在分布的许多小胶原纤维。

肌腱血运的来源有:

1. 肌腱-肌腹移行部有较多血管进入肌腱;

2. 肌腱附丽部邻近骨或骨膜的血管有少数分支进入肌腱;

3. 在无鞘包裹的部位,血运来自腱周组织;

4. 有滑液鞘包裹的部位,腱的血管通过腱系膜分布于肌腱。

也就是说,在动物肌膜-肌腱演化过程中,体液循环也随之从膜原小络-组织间隙-脉管结构逐渐演化,按照中医理论说法就是经筋与经脉同步发育的共构原理,因此,言经脉必须言经筋,换言之,肌筋结构是经脉结构的主体构件,无脉管前是肌原纤维和肌膜构成的间隙形成经络,有脉管结构后是肌肉上面的脉管结构为主,称之为脉,二者合称为经脉,微观结构就是肌腠-小络-膜原结构,宏观就是组织间隙形成的卫气循环和脉管形成的营气循环结构。

经脉和肌腱是如何连接的?“宗筋之会”是在讲什么?

图4-1-3 肌腱共构微观宏观机制示意图

第五节: 筋脉共构的中医原理

一、“筋脉和同”机制复原

中医理论机制因为是胚胎发育发生学机制,在肌腱理论机制上自然也是整体性的发育发生原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这段经文具体讲述了经筋共构的基本原理,首先“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所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在讲无脉管前的组织间隙(阳卫)模式和脉管模式(阴营)共构机理,两种体液循环结构协同完成体液能量的输布,也就是经和脉,营和卫必须相随协同,不能之间相互偏胜,也就是“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在两种体液循环共构机制下,组织器官必须“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才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这里提出了三个同构模式,“筋脉和同”就是经脉共构,“骨髓坚固”就是骨骼和骨髓造血共构,“气血皆从”就是组织液和血液共构,三种共构机制就是“圣人陈阴阳”的原理原则,如果对应发育发生学原理这段经文已经将动物胚胎演化机制和人体胚胎机制的大理大则讲解清楚了。

二、“骨髓坚固”机制复原

动物组织结构无论内胚层还是中胚层组织分化发育,都要与外胚层分化支耦合,否则就没有神经结构的调控能力,原始动物没有骨髓,是靠肌膜上神经纤维来运动,组织间隙和脉管上都有神经纤维存在,原肠胚发育的组织器官上的神经是副交感神经,脉管结构上的神经是交感神经。而到软骨动物出现,软骨诱导出现原始神经管,但没有脊椎管腔;而到硬骨骼出现,神经细胞内迁到软骨骼结构,中胚层分化之随之嵌入,将软骨骼分割成片状结构,脉管结构也随之进入硬骨骼中央,使得硬骨骼中间位置有了神经细胞嵌入,生长激素也随之到达骨髓部位,引发骨骼的生长,如果这一机制不能发生,生长激素只能作用于脑部,不能作用于骨骼部位,这就是侏儒症病人头骨正常,躯干肢体骨骼不生长发育的机理所在。用中医语言讲就是骨髓不坚固导致的,《灵枢·经脉》:“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黄帝问于歧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都是讲的上述机理。

但是要特别提示,脑髓属于神经神经,骨髓属于造血系统,二者不能混淆两者之间的机制区分,奇恒之腑中“脑髓”,是属于神经系统,“骨脉”就是指骨髓,在脊髓腔内部属于脑髓,脊髓腔体结构由周旁中胚层发育的骨骼形成,骨骼中又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经脊髓腔形成的脉管流入到脑髓供血,故而言“脑髓”后言“骨脉”,脊髓腔共构发生机理也就是“骨髓坚固,血气皆从”的真正机理。

经脉和肌腱是如何连接的?“宗筋之会”是在讲什么?

图4-1-4脑髓骨脉结构示意图

( 图片来源:《神经生理学》;出版社名称: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7-05-01;作者: 李国彰主编;ISBN编号: 9787117085281)

三、“气血皆从”机制复原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这段经文即不符合营卫学说,也不符合现代医学机制,同是“食气入胃”何以一个“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一个“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因此也称为自古至今的千古谜案。

其实这是在讲维持筋脉共构结构功能的能量来源机制,动物发育发生学告诉我们,皮肤神经同源性,皮肤具有呼吸和神经两大功能,动物脉管结构从原肠外中胚层向外胚层发育需要很长的演化时段,没有特有的呼吸器官出现,依靠皮肤呼吸来完成气血交换,来自从肠道的组织液通过组织间隙渗透和脉管到达体表进行气血交换,这是三胚层动物早期脉管发育模式,这一模式下只有“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的机制存在。

到了高等的脊椎动物,转换成呼吸消化同源性性发育机制,呼吸器官属于内胚层肺分化支,从前端向体腔内发育,依此出现口腮腔-呼吸腮-内脏肺演化,与脏壁中胚层耦合发育出现心肺结构,到两栖类才出现真正的肺心结构,鱼类之下都是“淋巴心”,换言之,从两栖类之上,具有了“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结构机制存在。

人体胚胎发育重演动物发生发育过程,就是胚体后端间介中胚层发育的泌尿系统脉管向前与内胚层肝分化之耦合,继续向前发育的脉管结构,也就是体腔内静脉结构,来自消化道的体液经过静脉回心的过程中营养成分可以直接滋养肌肉和筋腱,这就是“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而静脉血通过静脉到达心肺循环进行气血交换后进入脉管向外不组织器官输送有氧血,这就是“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