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针刺的道理都是以经脉为基础的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6-17 15:4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早期到达东方的欧洲人,把中国的人体经脉穴位图称为“奇异的人体解剖图”,“奇异”是自然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图上那些弯弯曲曲和圈圈点点的线条与他们已知的人体结构相去甚远!但经脉图不等于“解剖图”,与那些写实的西医解剖图相比,中国的人体图具有中国画的写意风格,除了一些经络线条,别无它物,且沿着这些线条解剖开来,又找不到相应结构。

说中医中的“脉”

古代日本人绘制的人体经脉图

说中医中的“脉”

欧洲人绘制的最早的人体经脉图(1683年)

的确,“脉”是中国医学所特有的概念,在其他医学体系中也找不到一个对应的词汇,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音译为Mai。从古人对“脉”所描述的内容看,它具有血管和现代意义上的经络两方面含义,并且两者常常混淆在一起。在早期文献中,脉写作衇、脈,为同音同义异体字。“月”代表肉体,“派”指水的分支,人体中与河流相对应结构就是血管。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以“脉”为核心展开的。经络(经脉与络脉的简称)沟通人体上下内外、左右前后,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肉肌肤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以“脉”为核心和纽带的人体结构观,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对指导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思议的是,如此重要的人体结构却在解剖学上找不到有利支持的证据。因为无论从词源学还是从古人对实际内容的描述看,“脉”都是指血管,但当沿着古医书所描述的经络特别是十二经脉的路径解剖时,并没有发现与这些循行路径相一致的血管系统,或者任何其他已知的管道系统,如神经、淋巴管等。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与中医认识“脉”的方法有关。从大的方面讲,中医对“脉”的认识主要有两个途径,即尸体解剖和活体观察。毫无疑问,尸体解剖是古人研究人体经脉的方法之一,“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通过解剖了解“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灵枢·经水》)。但必须承认,由于技术原因,古人通过解剖对经脉知识的了解毕竟有限,因为即使在解剖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也没有看到与古人所描述的经络线相一致的独立结构。更何况在简陋条件下所作的解剖,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如被西方尊为“生理学之父”的埃拉西斯特拉塔(Erasistratus, 公元前290年前后享盛名)认为,血液由静脉输送,动脉内只含有精气而不含血液,他得出这种结论可能是因为通过尸体解剖观察发现,在心脏停止跳动后,尸体的动脉(特别是较大的动脉)内没有血液。

说中医中的“脉”

观察角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与尸体解剖相比,对活体的观察更重要,这才是古人获得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①对体表血管的直观观察,如观察络脉颜色及分布等。古人对经脉气血多少的认识也可能是通过观察推测出来的,《灵枢·五音五味》说:“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②通过对体表可以触摸到动脉的部位切诊探察体内的情况,如寸口人迎脉对比法、三部九候诊脉法、寸口趺阳脉对比法,以及独取寸口法;③观察“脉”对艾灸、针刺、按摩等刺激的反应,如脉象的变化、“气行”或沿着一定路径的感觉传导;④通过导引行气体验“气”在体内的运行流动。

在上述对活体观察的方法中,灸法与十一脉的认识关系最密切。古人在施灸前要切按四肢部特别是腕踝附近动脉的跳动变化了解病情,然后在这些“脉”上施灸。而通过对这些部位“脉”的施灸,发现一些沿着一定路径的“气”的运行现象,并且具有效应性,如臂少阳脉“走耳”,治疗“耳聋”;臂阳明脉“之口”,治疗“齿痛”等。这些效应也间接地证明了脉气的流动恢复正常了。

这种以“脉”为核心的人体生命观,其实质是动态的生命观。这种动态的生命观也决定了中医是以观察活的机体为主,而不是解剖死亡后的躯体。因此,尽管在古人看来,脉就是血管,里面有气血流动,甚至也曾解剖观察过血管的结构及分布,但似乎他们并没有过多关注有形的血管,而是把精力集中在观察生命体对艾灸刺激的反应上。换句话说,古人在灸治过程中,非常重视人体对温热刺激的反应而忽略了对产生这种反应的形态结构的研究,于是我们的古人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医学思维:重视无形变化的功能,忽略有形静止的结构。而这时的“脉”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血管,而是一种虽然至今仍未得到结构上的确认却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神奇路径,并发展成了经脉理论。

同样是人体的血管,由于观察方式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西方人专注于有形的结构,要将动物或人体解剖来看,不但用肉眼看,还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看;中国人则重视无形的气的变化,只是从外表看,并且很大程度上不需要用肉眼看,而是倾听观察对象的主观感受,甚至亲身体验。应该承认,中医对人体血管的认识远不如西医,但中国人通过观察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循经感觉传导现象的记录与应用,却填补了的世界医学的空白。如果我们的祖先信奉眼见为实,尝试通过解剖寻找在施灸过程中病人描述的感觉传导路径,很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经络了。

作为中国医学所特有的理论之一,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也为针刺疗法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灵枢·经脉》开篇即云:“凡刺之理,经脉为始”,也就是说,一切针刺的道理都是以经脉为基础的。从“灸其脉”发展到“刺其脉”,完成了中国医学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