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系统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10-07 10:21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十二经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系统。其中十二经脉是这个系统的主干,被称为「正经」。十二经脉主要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名,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及经络走向的特点

 

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足阴阳三阳三阴十二经络名称手阴太阴肺经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阳阳明大肠经太阳小肠经少阳三焦经阴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阳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则分布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如图所示,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太阳、少阳及阳明分别表现了阳消长的状态,在位置上可理解为受日光的多少,对动物来说,背后部受日光最多,故后部为太阳,即光明程度最强,次之少阳,即光明程度中等,阳明为光明程度最弱。

三阴经的排列则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太阴,厥阴,少阴表现了阴气消长的状态,同样地在位置上可体会为阴暗的程度。下图为经络在四肢分布位置。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及经络走向的特点

 

十二经脉的流注时间及路线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的规律,正如《黄帝内经》所载:「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样全身周游,循环不息。按中医理论,虽然经气在身体循环不息地流动,但在不同的时间,经气的流动均有盛衰,下图所示的时间正为各经的气血流注最盛的时间,这概念称为「子午流注」。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及经络走向的特点

经络流注图

如上图所示,十二经脉之气会在不同的时间流注于不同经脉,如在3am至5am,经气主要流注肺经,直至5am-7am,便逐渐流到大肠经,再到7am-9am,便进入胃经,这样循环不息在体内流注。

经脉的表里关系

如前所述,经络亦按其所属的脏或腑,分为阳经及阴经,脏为阴,腑为阳。中医认为内为阴,外为阳,故以脏的功能属较内,称为里,即里面的意思;腑的功能为较外在,称为表,即表面的意思。当我们将人体生理以脏腑的功能配合考虑时,便有所谓脏腑表里的关系。

经络走向的特点

如细心看经络流注图,便会发现经络的流注有着特别的规律,当中包括表走里,里走表,手走足,足走手等关系。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及经络走向的特点

 

表走里,里走表的关系例如,从肺经﹝太阴﹞走大肠经﹝阳明﹞,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脏及腑,在五行均为金,中医认为里为阴,表为阳,故经络的意义其实可理解为:从「金的阴」走至「金的阳」,这正合中医阴阳学说中,阴阳互相消长以达至平衡的理论。

手走足,足走手的关系

从手的大肠经﹝阳明﹞走足的胃经﹝阳明﹞,这经络的关系正是手走足的关系。

经络流注的规律

经络流注图清楚显示了经络行走的微妙关系,横看图表的分类,左方六经均为手经,右方六经均为足经,故大体地经络流注是从手走足,足走手,再由手走足,这样平衡地循行着,并沟通了手足以及全身。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及经络走向的特点

 

此外,在手的六经中,左三经均为里,右三经均为表,而在足的六经中,左三经均为表,右三经均为里,从这美丽的对称关系,便可看到经络是从「手之里」走「手之表」,再从「手之表」走「足之表」,又从「足之表」走「足之里」。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及经络走向的特点

 

纵看图表的分类,便会发现所有阳经次序都为阳明、太阳、少阳,所有阴经次序都为太阴、少阴、厥阴。而从足太阴脾经走手少阴心经,及从足少阴肾经走手厥阴心包经等,都可看到大体上,有太阴而少阴,少阴而厥阴的次序,可见经络的运行,实按照着中国的传统的阴阳互长的理论,微妙地联系全身整体。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的失调情况,旨在协调整体气血脏腑平衡,通过综合治疗效应达到痊愈目的。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