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正确的中医看病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7-05 16:3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慢性病应以中医为根本,西医为辅助,急症建议您首选看西医!因为大多数的慢性病西医无法治愈,长期服药的副作用是导致您的病愈来愈多!

而中医只要您选医得当即便长期服药也不会伤害您的身体,相反您一定还会再有一副好身体!有些西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控制您其实可以忍受的症状,但您要知道为此您付出的是同时也隐性伤害了您身体其他某部分且往往是不可逆伤害之代价!高明的中医往往是从扭转疾病的发生发展点上拟方开药,在不伤害其他脏器的前提下以达治愈或长期稳定疾病的目的即中医所说的带病延年!

所以说片面的讲究疗效是不对的,况且相对的说在慢性病以及一般外感病方面只要药证对路中医疗效往往比西医快且无或少反复!

中药要每天煮很麻烦,代煎好不好?

中药要每天煮很麻烦,代煎好不好?药要不要先浸一会儿?还有没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

古人说过:“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意思是说汤药具有根据个体同病不同因的差异辩证采方灵活加减。且具起效快之特点!

丸药相对取效缓,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期服药且身体状况起伏不大的慢性病人!当今中医人水平相对比较低,建议您以服汤药为好,这样即使药不对症也只不过浪费了您几天药钱而已!

且中药您要自己或家人亲自煮为好!代煎药效不如自己煮的!您若实在很忙建议您在休息天把中药一贴贴的煮好,每贴药煮两次混合装在可乐瓶里然后一瓶瓶放冰箱到时您每天倒一杯微波炉热一下服用即可。除了矿石动物类难以析出药性的药需要浸半到数小时甚至先煎以外其他它皆不需要先浸后煮。

中医只是调理而已,对吗?

无论什么内在疾病从根本上说皆是人体失衡所导致的!

中医从更高的哲学角度审视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要比当今西医思考角度高很多,相信随着西医的发展一定会认识到这一点并认识中医和向中医看齐!

可以这样说,几千年的中医早已经从佛教,道家,仙家,人之生理,病理等不同角度阐释清楚了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养身,却病延年的总法则和具体方法!后人无所发明,能搞清楚已是万难!(这里指的是有质有量的身心健康)

每次看病多让医生配几贴药好不好?

在您遇见的是(明)医之基础上一般外感病三贴即可

其他病在体质状况起伏比较大的情况下建议您以五至七付为期

夏,冬两季吃膏方好吗?

膏,丸类药皆是对于慢性病需要缓治所采用的变通方法,中医并没有每逢夏冬必须要服膏药的说法

真正的身体调适法古大医家皆主张通过从个体饮食、精神、心性之根本上着手通过采用一定方法与不同流年、不同四季特性交融来取得和谐从而达至健康、改变气质之目的,哪有靠外来药物舍本逐末的道理!

如何知道他是水平高的好中医?

当今中医人动不动就是专家,教授,大师,泰斗,还有什么某某人中医工作室……

不用看花眼,记住您要的不是享受大师给您服务的感觉,而是确实的疗效!


中医讲望、闻、问、切,这里也教您给医生来个四诊合参。

一、望

望其人是否慈眉善目,体态举止言行是否安详,穿着是否洁净,气色是否红润有光。此四点可反映其人大概心性之修为,家境之好坏,自身保养是否得体!无占四点之两点者皆是泛泛之辈,不可托之!!您自己想想就知道为什么了!

二、听

默观他所做的事。听他所问您的问题,如果他边摸着您的脉(而且也就在十到二十秒左右)。边问您的吃、喝、拉、撒、睡哪不舒服,还有的边和旁人打招呼於或左张右顾等等难以举尽怪样子的,还有满嘴说的是西医词汇,要不就说您是这虚那虚的(您想想您真有那么虚吗?),还有动不动处方是二三十味药且很多药都是三五十克甚至上百克一包总重都要论斤的等等皆是泛类,不可托之!您想想为什么?

三、问

接下去该您问他了,您可以问他从中医上来说您得的是什么病?这次的药吃了会有什么效果?如果他跟您说您的病需要几个疗程症状才会改善等等,即是泛类,不可托之!还有您可以在方便的时候看一下其他找他看病的病友至少三个人的方子,如果皆是大同小异,那更属靠一张方混饭吃的泛类,绝不可托之!

四、感

前三点全过关了接下去只得拜托您喝他的药啦。很简单,一般的外感病三贴药可以解决,其他病七贴药没有症状上的改善不可托之,随便他说什么样的理由都没用!请您改换他医为好!除非是您长期找他诊病且长久有效,您早已信任的医生!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超过两次诊治还是无效!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