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四种方法重要性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1-05-14 11:1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临床上,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有些患者请中医看病时,不理医生的提问,而只把一只手伸到医生面前,意思是让你切脉、报病情,以试试这位中医的诊病水平。

 

患者相信“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根源”说法。

中医治病先看病——望闻问切,四诊和参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病人,在西医院作了各种理化检查,也明确了诊断,患者因故不能来面诊,由家属将一大堆报告单及诊断书拿来,要求中医师按这些检验单据来开方,这实在是为难了我们医生,当医师拒绝时,他们往往会流露出很不理解的神情。

 

记得有一次在为一位中年女性的过敏性鼻炎患者诊治时,我问了她很多问题,包括出汗情况,胃的情况,食欲、大小便等等,结果患者反复提醒我:“我看鼻炎!”我知道她一定是在想:这个医生是不是糊涂了,问了那么多与鼻炎无关的问题。

 

其实她完全不理解在中医眼里“过敏性鼻炎”只是一个病名,中医是无法按病名来下诊断、选方药的。

 

种种现象,反映了有些人们对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很不了解,甚至还有不少误解。

 

中医诊疗体系是什么?

 

大家知道,中医诊疗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诊察疾病完全依靠医生的感官,也就是说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即医生仔细观察到的病人的外在征象,以及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来判断疾病,中医称为“望、闻、问、切”四诊,这四种不同的方法,所获取的信息也不同。

 

通过四诊的方法,找出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段,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出现了什么问题,才能下诊断、选方药。

 

以发热为例

 

西医需要通过抽血检查来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所致,决定是否用抗生素。

 

而中医遇到发热患者:

 

  • 首先是看患者的面色、唇色等,如果面色灰暗、嘴唇不红的,通常会从感受寒邪的角度去考虑;如果面色潮红、唇色红,一般判断为热证。
  • 接下来会问发热时是否怕冷、怕风,如果是,说明邪气还在体表;不是,则提示邪气已经入里。再问出汗与否?有汗与无汗对发热的虚实、寒热判断很重要,判断不对,治疗就会犯方向性错误。
  • 还要问肢体关节是否疼痛疼痛的具体部位在哪里?这个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哪条经络受邪,因寒、热等病邪性质判断正确还远远不够,如果所用药物的归经定位不准确治疗往往无效。
  • 其次还要听患者的语声、咳嗽声,问食欲、口中的感觉、大小二便等情况,观察舌象、脉象等
中医治病先看病——望闻问切,四诊和参的重要性

 

然后对这些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一个中医特有的诊断结论,即“证”。最后据“证”来选方用药。

 

这种基于感官的诊法,会受医生的临床经验、患者的自我感受与描述水平的影响,加之病情的复杂性,每种诊法所获取的信息都有可能产生一些假象。

 

所以,自古许多著名的医家都十分强调四诊合参,而不是单凭脉诊。既要望,也要闻、问、切,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症状,细心体察患者各方面的变化。

 

而且,除了病本身的问题外,第一次面诊时,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父母、亲兄弟、亲姐妹的身体情况,以及患者本人曾经得过的病、经常出现的问题等,以便详细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病原因、趋势等,这也是中医看病时间相对较长的原因之一。

 

那种医生与患者“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做法,早在东汉时期著《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就极力反对。

 

中医望、闻、问、切的内容相当多。从这期开始,我们将介绍有关基本知识,尤其是特色突出的,又方便大家操作的诊病方法。

 

先谈谈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分泌物、排泄物的一种诊病方法。

中医治病先看病——望闻问切,四诊和参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即身体内部的情况,必然会反应到体表来。人体外部的征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病人文化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对病痛耐受性的影响。

 

因此望诊是四诊中内容最丰富、最重要的一种诊断方法,备受古人重视,称之为“望而知之为之神”,故列四诊之首。而在望诊中“察色”、“察舌”又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法。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