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原理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7-02 11:0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中医看病是讲究望闻问切,需要做到四诊合参,因此现在我们所讲的中医水平如何,常常把切脉看舌作为标志,中医看病过程是利用感官收集资料判断病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搞清楚资料,做到四诊合参,但很多时候望诊意义很大。

望诊就是看,但说看病不能是望病,看病包含从接触病人到用药的全过程,望意义重大而且是行医的诀窍所在,好的望诊可以收集判断八成信息,快速准确判断。

望什么?从古到今,内容很丰富,凡是眼睛能看到的一切。一是病人自身的整体表现,如精气神,如气血阴阳状态,这个十分重要,很多有经验中医都要在上下打量中对病人做出判断。二是是局部变化,如面色肤色牙齿眼睛附属器官,舌苔舌质,指纹血脉,这是传统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信息。三是病人代谢产物,如大小便颜色状态,唾液痰液,呕吐物等多种。四是现在实验室或其他仪器的检查结果和表现,如心电图化验单和放射片子等。

中医,望而知之谓之神

而传统中医主要是前三种,有不少老中医并不会看检验或者片子,有些甚至放反,但不会影响他们望诊的水平。《难经·六十一难》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 巧。望诊常体现医生的水平。

常有病人来诊,通过其外在表现可以判断病情。如一些病人来诊,坐立不安,精神紧张,再看面容要不急躁,或看舌苔舌质,常可不问诊不切脉说出病人周身可能出现的不适感。所以常有病人看了中医,就会惊讶,这都不说也不切脉,医生怎么就知道了呢?

中医,望而知之谓之神

这就是智慧,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常常凭借单纯的五官,而观察之中常可以看到事物之间或者现象之间的联系,如面色泛白无华,人们发现这与脾胃功能不好有关,情绪急躁与肝气不疏有关,眼睛充血与肝火上炎有关,大便拉黑与出血有关,由此就会把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这个过程中医认为是取类比象,或者诸形于外,这个和西方医学没有什么区别,都会通过观察收集资料,从而做出判断。从这一点上看,中医西医都是一样的,今天的中医望闻问切,西医视触叩听嗅,实际上都是感官的收集判断。

人类认识疾病有共同的逻辑,只是我们今天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实验室的结果和量化指标,以至于通过五官收集的资料价值有些下降,而有因为医学实践的时间和经验不同,每个人感官判断并不一致,如此也便容易误差或者错误,也进一步强化了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标准化。

中医,望而知之谓之神

但技术手段革新只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人体生理病理工具的革新或技术变化和延伸,根本还在于人自身,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够收集有效的信息,这个技术应该得到加强,其核心就是实现对外在信息的标准统一。这里先不说脉诊指下难明,单就望诊来讲,统一性也不强大。临床常见,一些中医对舌质舌苔判断,常有五花八门,有说颜色红的,有说颜色暗的,有说太薄白的,有说苔微黄的,这类问题常常出现在中医病案记录当中,不仅是不同医生认识不同,即使同一个医生前后认识也可以不同。当然,现代模拟教学很多,有次看到了舌苔模型,很有感慨,与真实人的舌苔颜色差距太大,但学生还认真的研究记忆,老师也没有认为就是问题。在网络上也常如此,对同一事物描述不一。

这些情况我觉得是不正常的,对于客观事实的认识中西医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就如同考驾照一般,什么图案就是什么,这是客观的,如颜色如大小如胖瘦等,这里边与脉诊比起来更加容易统一,达成共识,所以中医应该在望诊资料收集上追求标准,是什么就是什么,基本内容应该趋于一致而不是各家学说,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是解决中医同质化病材规范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得到强化。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