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及应用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12-20 13:38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一)中药的性能及应用

性能概说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以下侧重介绍药性和药味。

中药的五气、七味和方剂组成

 

五气和七味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五气,就是寒、热、温、凉、平五种药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七味,就是辛、甘、酸、苦、咸、淡、涩七种药味。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如麻黄、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如党蔘、熟地、甘草等。

酸:有收敛和固涩作用。如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等。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如大黄、杏仁、槴子、苍术、黄柏等。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如瓦楞子、芒硝等。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如猪苓、茯苓等。

涩:与酸味药物相似。如龙骨、牡蛎、赤石脂等。

中药的五气、七味和方剂组成

 

应用概说

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按照病情、药物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着重介绍药物的配伍关系。

药物的配伍

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1.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蓍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蓍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和副作用。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蔘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蔘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丁香和郁金、人蔘和五灵脂、甘草和海藻、乌头和贝母等。

中药的五气、七味和方剂组成

 

药物分类

1.解表药:荆芥、苏叶、桑叶、薄荷、菊花。

2.清热药:芦根、夏枯草、黄芩、生地、紫草、银花、白微。

3.泻下药:大黄、火麻仁、甘遂。

4.祛风湿药:桑枝、桑寄生、木瓜、豨莶草、独活、海风藤。

5.芳香化湿药:厚朴、霍香、砂仁、苍术。

6.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薏苡仁、萆薢、木通。

7.温里药:附子、肉桂、吴茱萸、小茴香。

8.理气药:陈皮、香附、木香、枳实、佛手。

9.消食药: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

10.驱虫药:使君子、槟榔、贯众。

11.止血药:白茅根、小蓟、仙鹤草、槐花、地榆。

12.活血祛瘀药:川芎、丹蔘、桃仁、苏木、益母草。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竹茹、贝母、百部、款冬花、枇杷叶。

14.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龙骨。

15.平肝息风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地龙、白蒺藜。

16.开窍药:石菖蒲、麝香、苏合香。

17.补虚药:人蔘、怀山、鹿葺、当归、何首乌、石斛、枸杞子。

18.收涩药:五味子、芡实、浮小麦、麻黄根、桑螵蛸。

19.涌吐药:瓜蒂、常山、胆矾。

20.外用药及其他:硼砂、蛇床子、露蜂房、瓦楞子。

中药的五气、七味和方剂组成

 

(二)方剂的由来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方剂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药物并用于治疗疾病。最初,只是使用单味药。经过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认识到用几味药配合起来治病的效果更好,于是逐渐形成了方剂。从现存最早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可以看到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的理论论述。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确已建立了指导再实践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地遣药组方。

从中国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外感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热药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治法与辨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知,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中药的五气、七味和方剂组成

 

(四)方剂的组成、剂型及用法

组成

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多味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的。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应用上,由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概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七方是方剂组成的法则之一。

组成原则

每一首方剂的组成,固然必须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但在配伍组成方面,还须要遵循严格的原则。一般而言,方剂的组成可分成君、臣、佐、使四类药物,而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全,全视病证大小与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用来决定。

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方从法出〞,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组成,是遣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而具体药物的选择,配伍关系的安排,药量大小的确定,以及剂型、服法的要求等等,都与病证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四时气候的不同,南北地土各异均有密切相关。

剂型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还必须研究适合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的剂型,才能更好地符合治疗要求和发挥药效,随着医药的发展,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剂型,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药露、锭剂、饼剂、条剂、线剂、灸剂、糖浆剂、片剂、冲服剂、针剂、胶囊剂等。

中药的五气、七味和方剂组成

 

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

1.煎法:煎法是指煎药方法。包括:煎药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煎药方法。

2.服法:服药是否合适,对疗效有一定影响。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五)方剂分类

1.解表剂:桂枝汤、香苏散、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败毒散。

2.泻下剂: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白虎汤、凉膈散、化斑汤、导赤散、清胃散。

5.祛暑剂:清络饮、新加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

6.温里剂:理中丸、四逆汤、黄蓍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四物汤、蔘苓白术汤、六味地黄汤、肾气丸。

9.安神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

10.开窍剂: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

11.固涩剂:玉屏风散、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完带汤。

12.理气剂: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13.理血剂:丹蔘饮、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胶艾汤。

14.治风剂:消风散、川芎茶调散、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5.治燥剂:桑杏汤、杏苏散、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

16.祛湿剂:藿香正气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平胃散。

17.祛痰剂:二陈汤、清气化痰丸、贝母瓜蒌散、三子养亲汤、止嗽散。

18.消导化积剂:保和丸、健脾丸、枳实消痞丸。

19.驱虫剂:乌梅丸、肥儿丸。

20.涌吐剂:瓜蒂散、盐汤探吐方。

21.痈疡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苇茎汤。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