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说说,秋季养生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8-23 18:4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秋季是夏天向冬天转换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凉,早晚温差逐渐变大,空气越来越干燥,通常是感冒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心血管患者应该提高警惕的季节。秋季气候的骤然变化,可能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

 

中医说秋:

阴气始盛,阳气始(渐)衰,气候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自然状态。人体的阴阳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的过渡,阳气开始收敛。

此时,应调摄精神,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这样,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才能和秋天阴升阳降、阳气开始收敛之状态相适应,符合秋收之规律,此谓“养收之道”。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合适。

秋季养生需要注意一些什么点呢?九州上医今天和中医专家周祯祥教授一起给大家说说,秋季养生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饮食调养方法:滋阴润燥

秋气为燥,燥最易伤津液,而见口干、唇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燥、干咳等“燥”性表现。因此饮食以“润”为主,以滋阴润燥。可以食用蜂蜜、百合、银耳、山药、莲子核桃芝麻、梨、香蕉、话梅等,还应注意多饮水。 此外,秋季主养肺,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

另外,也要避免过食辣椒、胡椒、羊肉等辛燥之品。秋季气温渐凉,脾胃对寒凉比较敏感,应避免冷饮凉食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情绪注意调节:尤忌悲秋

秋天容易使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所以应随时调整好精神,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生活上要正确面对利害得失,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以保持心胸开阔,促进身心健康。 

秋季时候,因为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会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锻炼养生运动:宜在傍晚

运动可以推迟衰老过程的到来,还可以预防各种加速衰老的中老年疾病。避免过量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适宜的运动有散步、体操、慢跑、游泳等,通过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过度安逸不运动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形成血栓

另外,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

九州上医中医馆周祯祥教授提醒:

中医里,虚者补之。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若需要药补,一定要注意需找专业中医进行辩证看诊进行调养开方治疗,切勿自行乱补。

九州上医中医馆温馨提示:秋季早晚寒凉,变冷的空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威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锻炼最好在晚餐之后。初秋时节,气温还比较高,相对比较干燥,进补也应以“清”补为主。

【推荐医生】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